上花仙峽是指沿下花仙峽上游全長約20公里范圍內(nèi)的一段峽谷。較下花仙峽而言,上花仙峽河道更為寬廣,兩岸的山更加高大挺拔,整個峽谷呈“V”字形,最寬的地方甚至有幾十公里直線距離。站在谷底的河道里,讓人注意不再是河道本身,而是兩岸造型奇特的山,還有關(guān)于這些山的種種傳說。
在上花仙峽的左側(cè),有一匹高大險峻的大山,遠(yuǎn)看這座山,似一只大貓側(cè)臥在這里。貓的整個形狀有板有眼,脊背都活靈活現(xiàn)。最讓人一眼就能判斷出它的樣子是一只貓的是兩座小山峰。這兩座緊密相連的小山峰,恰如貓的兩只豎立的耳朵。原錦竹鄉(xiāng)的人民給這座山取了個很生動的名字,叫“貓兒崾”。整個“貓兒崾”上植被保持完好,同時懸崖峭壁較多,風(fēng)景格外迤儷。
就在“貓兒崾”山的尾部,有一座體積看起來很小,四面有菱角的小山包。這個小山包有著一個很形象的名字,叫轎頂包。顧名思義,轎頂包的樣子十分像一臺放在那里的轎子。當(dāng)?shù)赜欣先私榻B說,轎頂包中有一個石洞,洞里真的有一臺栩栩逼真的石轎子,那轎子上連轎夫抬轎子的石滑竿都有。是否真有此洞存在,洞中是否真有石轎子就不得而知,但山的形狀像轎子毫無疑問。
與“貓兒崾”隔河相望的同樣是一匹連綿的大山。這座山較“貓兒崾”而言要矮許多,但卻顯得更加險峻和奇特。
在這座山的中端的懸崖上,有一塊巨石,這塊石頭呈橢圓形,并向外有幅度地鼓著。遠(yuǎn)看,則十分像一個大的燈籠,這塊石頭就叫石燈籠。傳說這個石燈籠在多年前是發(fā)光的,每到夜晚光照如白天。在石燈籠對面的河岸上,住著一戶人家,每天晚上燈籠的燈光剛好照到他們的堂屋里,那戶人家就再也用不著其它燈光照明了。據(jù)說,那戶人家也曾沾過石燈籠的光,有一年他們家產(chǎn)下一對雙胞胎,一個善文,一個會武。會文者,八歲考取狀元,在朝廷為官。會武者12歲時能左右手一個擲一桌酒席,然后一口氣沿峭壁爬上“貓兒崾”的貓耳朵上,到山頂時桌子上的酒菜一滴也不會灑落。又傳說因為這戶人家出了人才,于是大興土木,修房子時不小心將堂屋里一塊石板敲破,從里面頓時飛出一對白鴿子,與此同時,那擅文武的兩兄弟雙雙倒地,吐血身亡。從那以后,那個石燈籠也就再也沒有亮過了。
當(dāng)然,這也只是傳說。不過,在石燈籠對岸的河岸上,真的能找到一些經(jīng)人雕刻過的大石頭柱子的殘垣,這至少說明,這里曾經(jīng)有人住過。
石燈籠往上三四公里處,有一個叫天星橋的地方。其實,叫天星橋的地方不少,同樣在譚家鄉(xiāng)就有一個。但此天星橋非彼天星橋。那些叫天星橋的地方,多是因為石鐘乳與地面相接,形成小范圍內(nèi)的空洞而得名。但這里的天星橋則是因為山的頂端出現(xiàn)了一個空洞,與石鐘乳毫無關(guān)系。因為這個呈橢圓形的空洞,整個“橋”就真的很像杭州西湖上那樣的拱橋了。
天星橋上游,有一座異峰突起的山。這座山與上花仙峽兩岸的山幾乎都不相連,它非常獨立的立在峽谷中間,四面絕壁,呈扁狀。幸運的是,這座山與天星橋所在的山很近,近到人用力一步就能跳過去,其實兩山之間也就存在一道一米開外的天壑。這座四面絕壁的山叫“天保寨”。在這座山頂?shù)囊粔K大石頭上,有一個長約1 米左右,類似人腳印的凹陷。
傳說,早些年錦竹人被土匪逼到這座山上走投無路正在絕望時,天上出現(xiàn)一道閃電,一個高約幾米紅色皮膚的人手拿大刀出現(xiàn)在老百姓之中。然后這個“紅人”順利地幫群眾打敗了土匪,接著消失了。而那個腳印正是“紅人”留下的。人們?yōu)榱烁兄x上蒼幫忙,也就給這座山命名為“天保寨”。整個上花仙峽里傳說和奇景很多,遠(yuǎn)不止我介紹的這些。由于峽谷長,而且山都很高,所以站在任何一邊的山上看谷地的河流,都顯得細(xì)而渺小。其實這也是花仙峽的名字的來歷,本來人們都叫它“花線峽”,后來因為媒體方便宣傳,改成花仙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