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疆喀什
維吾爾人傳統(tǒng)的民間娛樂活動豐富多彩,別具風格,有廣泛的群眾基礎(chǔ)和社會影響力。
麥西萊甫“麥西萊甫”一詞在維吾爾語中是“集會、”、“聚會”的意思,一般泛指一種娛樂性的民間歌舞集會。麥西萊甫在喀什已有近千年的歷史,是一種深受維吾爾群眾喜愛的娛樂活動。
麥西萊甫大多在秋天的黃昏后舉行。也許是秋華果實,人們格外興奮的緣故,他們選擇這樣的時日就視為最理想的了。晚霞吐彩,金風送爽。勞動了一天的人們,洗去沙塵和汗?jié)n,穿上五額六色的民族盛裝,匯聚在草地上,圍困席地而坐。悠揚婉轉(zhuǎn)的卡龍琴奏起了散板,幾個男人跪立在旁,雙手擎著達甫鼓,邊敲邊晃,一位男于引亢高歌。接著,大小達甫鼓一起敲響,由民間樂器組成的小樂隊奏陶了舒緩優(yōu)美的“且克特曼”樂曲…。歌舞開始了,在主持人的示意下,人們紛紛離坐,輕拂饅旋起來 。手鼓的節(jié)奏漸漸加快,舞蹈也由平穩(wěn)轉(zhuǎn)為激烈,忽爾旋轉(zhuǎn),忽爾滑沖,忽爾微顛,動作十分形象,總和勞動、狩獵、跋涉分不開。麥西萊甫分為四組舞蹈.先是散板,稱為孜力巴亞彎,動作舒緩,節(jié)奏沉穩(wěn);第二組叫賽乃木,雙人對轉(zhuǎn);第三組賽乃卡斯,第四組斯熱力瑪,由對舞改為競技性旅轉(zhuǎn)。
該舞表現(xiàn)了一次狩獵過程;先是領(lǐng)頭人召喚鄉(xiāng)鄰們?nèi)メ鳙C,穿密林跨戈壁,迂徊,追趕,圍殲,搏斗,勝利,狂歡,每一個艱難的歷程,都用不同的舞蹈語匯體現(xiàn)。當獵物校人們獲取時,歌舞達到高潮。男女舞者伴隨激越昂揚的曲調(diào)在原地旋轉(zhuǎn),氣力不支者紛紛退場,越跳到最后者越受人們尊敬。最后,場上只剩下一個人在跳,他左旋右轉(zhuǎn),迅疾如風,自然是舞場上的佼佼者,群情激昂,報以熱烈的掌聲,伸出大拇指夸他為“窮吾斯達”(大師傅)。
麥西萊甫的重奏樂器叫卡龍,是在一個形體共鳴箱上,繃若干鋼絲弦而成,其原理和漢族的古箏類似,彈撥按捺演奏.它音色優(yōu)美,輕細悠揚,委婉動聽,常給人一種美的享受。它和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不同,獨具韻律,曲調(diào)富于變幻,可烈,可柔,可莊,可諧,可獨立成樂章演奏。其歌詞內(nèi)容豐富,堪稱一座五彩斑瀾的民歌金庫.它多反映勞動人民的愛情生活;它常用比興手法。例如有一首情歌唱道:
畫眉鳥不會乎自無故地叫,相愛的男女才會坐在一塊兒聊,不知內(nèi)情的人覺得納悶過來人才懂得其中的奧妙…
為了使麥西萊甫有張有弛,豐富多彩,晚會過程中常常穿插一些小游戲,如敬茶舞、鞭帶舞、對詩、判官司等。
敬茶舞 該舞節(jié)奏舒緩,氣氛誠摯。音樂聲中,主人單掌上平放兩只細瓷碗,盛半碗清茶,緩緩來到舞場上.主人端碗偽手,上下左右,前前后后,乎穩(wěn)地扭轉(zhuǎn),兩碗相碰不時發(fā)出清脆的“叮當”聲。然后,主人微笑著,來到尊貴的客人或親朋面前,恭敬地彎腰,獻上。接碗人躬身致謝,從每只碗里喝上一口,仍將兩碗放在一只手掌上,從左到右,從右到左,自轉(zhuǎn)兩圈,就可將茶轉(zhuǎn)獻給下一個人。一對小碗眾手相傳,繞遍全場.如果誰的接碗動作不姻熟,或灑出了茶水,要罰頂碗舞。
鞭帶舞 這是一種機靈人的游戲。鞭帶是維吾爾男人的長腰帶編成的三尺左右的物件。一個人捧著鞭帶,來到另一個人面前,恭敬地彎腰,4臉上掛一絲狡黠的微笑,表示邀請、挑戰(zhàn)。“交戰(zhàn)”開始了。雙方左旋右轉(zhuǎn),一個高舉鞭帶伺機朝對方背部打擊,一個東躲西閃,盡量對面。原來,按規(guī)定面對面不能落鞭,如果反應遲鈍,動作緩慢,或時機掌握不好,就要挨打。這種游戲變化多端,頗有情趣,常逗得人群里爆出一陣又一陣大笑。“交戰(zhàn)”結(jié)果,或挨打,或奪鞭帶,或使對手無法取勝,主動“激械”。
對詩 這是插在;鞭帶舞中的一種活動。有些靦腆的小伙子在“交戰(zhàn)”中,難以取勝時,可以提出對詩,男的揮舞一下帽子,女的舞動幾下手掌,就表示要對詩了,另一方不能拒絕。對不上,就要罰表演節(jié)目,老老實實地交出鞭帶。
判官司 這種游戲在舊社會比較流行,因其粗野、庸俗,解放后,政府不予提倡,于是漸漸地在麥西萊甫晚會上消失了;
麥西萊甫有許多種類:如同行業(yè)麥西萊甫、野麻麥西萊甫、節(jié)日麥西萊甫、輪流麥西萊甫、邀請麥西萊甫等等,真可謂渾成一個洋洋大觀的“麥西萊甫百樂園”。
打雪仗 打雪仗也叫“初雪游戲”。‘每年冬季來臨時下的第一場雪,被維吾爾人認為是吉祥和豐收的征兆。年輕人特別喜歡玩“雪”。名曰“打雪仗”,實則無“雪仗”可打。游戲開始,參加者把有關(guān)雪的短詩寫在一張紙條上,并寫明輸者請客的條件、人數(shù)、規(guī)模等,由其中的一人乘對方不注意時,將紙條藏塞在其居室的一個地方,然后告訴對方“藏好了。轉(zhuǎn)身就跑。如果主人在很短時間內(nèi)找到紙條,就馬上尾隨追趕。如果藏紙條者被抓到,便要給他翻穿皮襖或以黑灰抹臉,借此戲鬧一番。如果發(fā)現(xiàn)不了紙條或追不上藏紙條者,主人則要按紙條上所寫條件設(shè)宴款待朋友。
玩革骨 這是流行在喀什南部二帶農(nóng)村的游戲。游戲者先將一塊羊骨贈送給朋友,接受者必須做到羊骨不離身。贈送者無論何時只要說一聲“托普克”,接受者則必須馬上出’示原物否則就算輸了,就要請對方的客。饒有興味的是,有時,贈送者往往多日不提,使對方喪失警惕,以為忘記了。突然在某月某日某時說一聲“托普克”,令對方措手不及,難以出示羊骨,只好認罰??磥?,要做到不輸,只有在每時每刻將贈送的羊骨帶在身上。但曠日持久隨身攜帶一塊羊骨,畢竟不是件易事。一旦稍有疏忽,就會被對方“捉住’;故而,此種游戲,時間相隔越久,玩起來愈有興味。
達瓦孜 這是一種民間雜技或稱傳統(tǒng)體育。“達瓦孜”意為走大繩。在三片空曠地上,栽幾根高桿,中間最高的達25米。一根大繩系在竿頂,另一頭釘入地下。稈頂拴一個軟吊環(huán)。桿繩和桿節(jié)處扎有各色彩旗。
嗩吶吹響了,“那赫鼓”敲響了。只見一位身著鮮艷民族服裝,腰系綢帶的男子,手中橫端一根長5米左右的木桿,赤腳開始從繩底向.高處走去。軟乎乎懸空的繩子,腳踩在上面,很難穩(wěn)住身子,加之坡度朝上傾斜為40—60度,每邁一步,都很艱難和危險。越往上走,難度越大,離地面越高,危險越多。觀眾們只有仰著臉看表演了。當走過第一段繩,向第二段繩走去時,人們幾乎屏住了呼吸,表演者的身軀也似乎縮小了許多,遠遠望去,懸在半空中,影影綽綽,晃晃蕩蕩,好不危險3稍有一絲不慎,便會從高空中摔下。這種高空雜技,不能有保險設(shè)施,有了保險,就沒人賞識。這樣的游戲,膽子小的人絕難問津,膽大心細,還要諳熟平衡術(shù)者才可一試。因此,玩這種游戲的人屈指可數(shù)。有一段歌謠唱道:
吾斯達在天上練(走大繩),
他孩子在地上練,
練把式的渾身冒著汗
看把式的手里捏著汗......
也許要鎮(zhèn)定一下情緒,蘊足最后沖刺的精力,表演者在登頂前要屁股坐在大繩上“休息”片刻,這種“休息”真叫人懸心。
登頂開始了,表演者手持橫桿,沿著近50度的“繩坡”,一步一步地爬.去,”身子傾斜了…。只差5步、3步、2步、1步,登頂成功!表演者穩(wěn)穩(wěn)地站立在繩頂端的木架上。人們歡呼2人們跳躍!懸垂已久的心落實了。未等人仍喘過氣來,突然,表演者一個跟頭裁下來“外江(驚嘆語)人群中驚叫起來。
這不是表演者的失誤,而是他有意賣關(guān)于,做了個驚險技巧:“空中倒栽蔥”。“外江”的驚嘆聲末落,他雙手已牢牢地抓住了大繩,身子在大繩下晃來晃去。人們的擔心未及消失,他又來一個“倒滑繩”,沿20多米高的大繩滑下;眼看人要撞在地面,他身子又戛然而止,一個“朗子翻身”,平穩(wěn)地站在地上,高舉雙手向觀眾致意。這是表演者玩弄的拿手絕技。
斗羊,這是流行于農(nóng)村的一種游戲。農(nóng)閑時或茶余飯后,或在農(nóng)貿(mào)集市的熱鬧去處,常常圍攏一些人觀看兩只肥壯的羊只在斗架只見,兩只體魄相當?shù)难蛟诟髯灾魅说臓恳?,在場邊兩頭相向擺好迎戰(zhàn)姿態(tài)。一位裁判員發(fā)出吆喝和手勢,兩只羊忽然從主人手中跑出,向?qū)Ψ經(jīng)_去。冬2冬2兩只羊頭猛烈地相撞。每撞擊一次,斗羊均往后退幾步,鼓盡力氣,再往前沖頂,1次,2,次,5次,8次,10次……哪只羊的氣力足,撞勁大,就可能取勝;哪只羊的氣力弱,撞勁小,就可能敗北;勝者,主人當場給它喂幾塊白面馕,以示犒勞,觀戰(zhàn)的群眾也紛紛圍攏上來,撫摸羊頭,算是一種鼓勵和贊揚。而戰(zhàn)敗者,儀有羞澀之意,懨懨地躲在主人身后,一聲不叫。自然,主人不會施以犒勞,但也不給它什么懲罰。
有時,兩只羊勢均力敵,斗了二三十個回合。難見勝負。為了保存各自的實力,愛惜自己的斗羊,經(jīng)過裁判和兩位羊主的商議,可以.握手言和,結(jié)束斗局。除上述娛樂活動外,維吾爾人還十分喜愛聽故事,猜謎語,說笑話,打尕尕,打線球,冬木冬木(拍背猜人),摔跤,賽馬。刁羊,斗雞等活動,限于篇幅,不一一贅述。